查看原文
其他

冯学荣:关于袁世凯,鲜为人知的七个真相

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22-06-24 17:16 Posted on 广东



7月2日周六晚上8点,冯学荣直播《慈禧太后一生成败的教训和启示》,是一场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的盛宴,讲座150分钟,含问答交流环节,当晚没时间的朋友可以看回放。识别以下二维码报名,报名和进入听课,都是这个码:



疑问一
袁世凯算不算窃国大盗?

某些通俗历史文学所说的“袁世凯是窃国大盗”,这个说法可能未必能成立,理由至少有以下这么几个:


理由一:袁世凯“临时大总统”的职位,是南京临时参议院选出来,注意:南京临时参议院是革命党主导的机构。参议院在1911年的12月29日举行第一次选举,17个省的代表,每人1票,孙中山以16票高票当选临时大总统,但是,革命斗争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,无以为继,革命军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,此时革命党几乎一致认为:仗打不下去了,所以和清廷、袁世凯议和,清廷退位,由袁世凯组织民国政府,革命党当时最大的目标就是推翻清政府,所以对这个结果表示接受,所以在1912年2月15日,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通过: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。所以,从法律程序上讲,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位子,具有合法性,“窃国”一说,可能未必成立。

理由二:当时“由袁世凯出面组织民国”这事,不单单是革命党的意见,而且其实在大清的大江南北,处于一种类似于“众望所归”的状态,当时的地方立宪派士绅、媒体舆论、列强,都认为应当让袁世凯上台,就连清廷,也愿意让袁世凯上台,为何?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,对于清廷来说,它面临财政枯竭、无力维持局面,退位一事已成必然,无可挽回,那么退而求其次,袁世凯上台总比革命党上台对满清皇族更有利。

理由三: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作用,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,我们一直误以为是袁世凯推动了局势,事实上恰恰相反,其实是局势推动着袁世凯一步一步往前走,当时的袁世凯,其实除了议和、规劝清廷退位之外,他也是别无选择:没钱打仗,又不能投奔革命党,僵持下去,局势会越来越危险,当时舆论几乎一致要求清廷退位、并呼吁袁世凯出山、组织民国政府,所以对袁世凯来说,他其实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:顺应舆论、民意和各方的呼声,规劝清廷退位,然后自己出山,组织民国政府。

理由四:问题是,革命党在南京成立的那个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”,列强不承认,列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、有行政经验的统治者,维持一个稳定的中国市场,列强不承认革命党的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”,列强放话了:如果袁世凯组织民国政府,并且尊重和履行所有历史条约的话,那么,列强可以承认。

理由五:大清对袁世凯非常刻薄。袁世凯1880年加入清军,为大清奉献了29年青春,编练新军,建设警队,开办学堂,既有功劳,也有苦劳,然而在他50岁的时候,也就是1909年,摄政王开除了袁世凯的所有公职,炒鱿鱼,赶回老家,一点人味都不讲,所以我们退一步说,即使袁世凯出卖了大清,那也只能算报复,冤冤相报而已,谈不上什么“窃国”。
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,退一步而言,即使袁世凯“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”,那也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,而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,武昌起义之后,革命党没钱打仗,一筹莫展,实际上已经骑虎难下,从实质层面上而言,已经“失败”了。

疑问二
北洋政府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
袁世凯创立的民国政府,从1912年开始施政,他死于1916年,死后,民国政府又延续了12年,一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,这17年的政府,统称“北洋政府”。

对于这个“北洋政府”,历史爱好者褒贬不一,有历史爱好者认为北洋政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“开明”的时期,也有人认为北洋政府是卖国反动的政府。


其实北洋政府最大的问题,就是它施政17年,始终没有解决财政问题。

事实上清廷到了最后十几年,它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问题,在辛亥革命期间,各省宣布独立,截留税款,问题是,北洋政府成立之后,各省的大佬截留税款成为了习惯,不愿意给中央缴纳税款,通常只是象征性缴纳一点,然后大部留给自己用,这就是为什么,北洋政府一直都处于贫困的状态。

举个例子说,1926年,地方各省军阀截留的税款,高达3700万元,缴纳给中央的税款,只有900万元。

这种现象,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:革命后遗症。

换句话说,清廷倒台之后,袁世凯的“中华民国”开张,国家只是表面上统一,但是,在辛亥革命期间宣布独立、截留税收的各省,并不愿意老老实实向中央输送税款,而且,各省还都有兵,不听中央号令,袁世凯毫无办法,这对北洋政府来说,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,这个头疼的问题,一直持续到北洋政府沦亡,都没有解决。

雪上加霜的是,当时由于历史条约的桎梏,国家的关税、盐税,基本上都被外国人掌握了,它们有些是赔款抵押的,有些是借了外债抵押的,关税、盐税,要先还完外国人的债,剩下的一点“关余”、“盐余”,才能由北洋政府使用。

光靠“关余”、“盐余”,北洋政府钱不够用,于是依靠烟酒税、印花税、货物税、矿税等等,但这些都是小钱,所以,北洋政府在17年的时间里,一直处在“没钱用”的尴尬状态。

北洋政府“没钱用”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四个字:“施政无效”。也就是说,在财政无能的前提下,北洋政府根本无法有效治理当时那个国家,这就是为什么北洋政府时常有“政不出都门”的窘态。

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各种“开明”,其实本质上是因为北洋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很弱。“弱”的本质,又是因为没钱,政府没钱,无能,管不了很多事。

疑问三
袁世凯称帝为何是开历史倒车?

我们都知道,袁世凯称帝,是“开历史倒车”,可是,为什么呢?为什么称帝是“开历史倒车”呢?

袁世凯称帝,身穿新设计的帝王服,在天坛祭天

简单地说,道理就是:当一个国家的中上层人士普遍接受了一种新的思想之后,你要人家的思想恢复原状,是很难的。

晚清以前,西方思想没有传入中国,“当皇帝”这种事在中国人的三观里,是理所当然的,这个“理所当然”,就是“合法性”的基础和来源。这就是为什么唐宋元明清,有人当皇帝,全国上下,没有谁觉得不对。

但是,西方思想传进来之后,帝王思想就不合法了。

打个比方:近代史上一直都认为,包办婚姻是理所当然,可是人们一旦接触了西方“自由恋爱”思想,都这个时候了,你还跳出来重新主张恢复大搞包办婚姻,所有人都会反对。

且,当时袁世凯的心腹,例如段祺瑞、冯国璋等人,都不太支持他称帝,为何呢?因为民国是总统制,人家盼你袁世凯死了,段祺瑞、冯国璋等人有机会上台,现在你称帝了,你死了就是你儿子接班,我们这些老臣,一点机会都没有了。

说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会问:袁世凯称帝的那个所谓“中华帝国”,不是号称“君主立宪”么?其实,宪法写了什么,那是一回事,实际执行起来变成什么,恐怕又是另一回事。

疑问四
袁世凯的新军为何叫新军?

我们都知道,袁世凯以编练新军著称,那么,清末的新军,为什么叫“新军”,它“新”在哪里?

简单粗暴地讲,清末新军的“新”可以概括为:制度新、训练新、装备新。

清末新军

举几个例子说说:

例一:以前清朝的军队,是粗犷式管理,不分步兵、炮兵、骑兵,袁世凯仿照西方,将兵种细分为步兵、骑兵、炮兵、工兵、辎重兵,各兵种协同作战。

例二:以前的清军,只有现役兵,现役兵打完之后,就地抓壮丁,袁世凯仿照西方,将武装力量分为:常备兵、后备兵、续备兵。常备兵打完,后备兵跟上,后备兵打完,续备兵跟上。

例三:以前清军的武器是土造,外加“万国牌”,现在袁世凯的新军,则配备了德国、奥地利等国家的武器,都是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、最先进的武器。

例四:训练西化。举例说,以前的旧清军,打靶都是粗犷管理,乱打一通,完事。那么袁世凯的新军,则将打靶训练标准化,多久练一次,每人多少发子弹,练多久必须打中十环,达标有何奖励……等等一整套的标准化流程。

例五:以前的旧清军,是营官发饷,营官经常贪污、克扣士兵的工资,所以旧清军的官兵打仗,不愿卖命。但是袁世凯的新军,则改为主将发饷,营官不碰钱,杜绝了腐败,杜绝吃空饷,官兵都能足额拿到钱,大家的战斗意志高,忠诚度也高,战斗力也就强了。

例六:宪兵队。以前的旧清军,没有宪兵队,所以军纪很坏,现在袁世凯的新军,有宪兵队,平时整肃军纪,军队的纪律,大为改善。

例七:新军的工资,比其他清军部队要高,而且工资管理很有特色,官兵的工资分两半,一半给官兵,一半寄给官兵的家人,这样做的其中一个效果,是防止官兵把工资赌博输光。

例八:在军制、法典、军规、条令、考试、考勤、考绩、奖励、惩罚、校阅等军队管理的各方各面,全面参考和引进欧洲标准,尤其是德国标准。

应该还有其他,欢迎网友补充。

疑问五
袁世凯为何在山东剿杀义和团?

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:“义和团,起山东,不到三月遍地红”。

是的,义和团最早,其实不是在北京闹起来的,而是在山东闹起来的。


而有趣的是,义和团在山东闹起来之后,山东巡抚袁世凯,对义和团采取了镇压的态度。

于是,有很多历史爱好者误以为: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,是因为他讨厌义和团,或者说袁世凯屁股站到了洋人一边,但其实,这事并没有如此简单。

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,不是因为他讨厌义和团,而是因为他要保山东。

事实上,从清代电报档案看,袁世凯关于此事的奏折,说得非常清楚:1897年,山东大刀会杀了两个德国传教士,第二年,德国以此为借口,逼迫大清签署了《胶澳租地条约》,把青岛拿走了。

那么,山东闹义和团之后,袁世凯作为山东巡抚,他很敏感地意识到:如果不镇压山东的义和团,那么,势必又一次波及山东的外国人,那么,列强就会放照德国的先例,借口提出山东领土要求,如果那样的话,山东可能就保不住。

所以,袁世凯很及时地向朝廷奏报:要在山东镇压义和团,目的很简单:保护山东,不被列强找到割地的借口。

所以说,我们读历史,要联系起来读,才能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,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疑问六
摄政王为何开除袁世凯?

1908年11月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辞世,年仅两岁的溥仪登基,溥仪的父亲载沣摄政。

载沣

载沣摄政不到两个月,就以“袁世凯脚有病”为借口,把袁世凯开除了、打发他回了河南老家。

摄政王为何要这么做?

有历史爱好者把这事理解为载沣讨厌袁世凯,这样理解显然是浅了。

载沣开除袁世凯的原因,并不难理解:政治强核心慈禧太后死了之后,大清事实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,所以,载沣上台摄政,其实他是心虚的,为何心虚呢?

答案其实很简单:因为载沣手上的兵权不够强大,要稳住局势,载沣的权威不足,当时相当一部分的兵权,是掌握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人大臣的手上,载沣不放心。

唯一能让载沣放心的办法,就是把汉人的兵权,收上来,交给满清皇室自己人来管。

关于这个现象,其实有一句老话说得好:一朝天子一朝臣,袁世凯不是载沣的人,而且还是汉人,又是带兵的,载沣信不过你,不愿用你,一点也不奇怪。

疑问七
为何会有军阀混战?

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,其实说穿了,在某种程度上说,就是“大清倒台后遗症”,此话怎讲呢?


原来在辛亥革命期间,各省宣布独立,截留地方税款,然而,这个“截留税款”的事,不做还好,一旦做了,就像抽鸦片一样,会上瘾:有钱在自己的手上,随意使用,非常惬意。

所以事实上袁世凯成立民国政府(史称北洋政府)之后,地方截留税款的事情,成为了惯性,后来在袁世凯三令五申之下,各省象征性交上来一点,但实际上大部还是各省留用。

这个尴尬的情况,一直到1916年袁世凯辞世,都没有解决。

读到这里我们就晓得了:辛亥革命,其实是有代价的,是有后遗症的。

那么1916年,随着袁世凯的死亡,北京仅有的那么一点中央权威也丢了。所以,各省更是要保护自己本省的财权、军权。

这就是军阀混战的本质。它的核心,是地方军阀不甘心地方的财权和军权被中央剥夺,一旦国家从实质层面统一了,地方军阀自己“土皇帝”的地位,也就不保了。这是一个死局。

后来蒋介石发动北伐,就是要用暴力的手段,打破这个死局。

今天公众号次条,是老冯为您精选的好茶漳平水仙,仅售132元,销售平台叫“一条生活馆”,是中国著名头部电商平台(客服电话4009206008),正规商家,选品是一流的,您可以放心下单(您下单,我有提成)
收录于合集 #读书人冯学荣
 282个
下一篇 冯学荣:关于中国历史,醍醐灌顶的20个定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